7月31日的武汉,盛夏的热浪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裹着地表蒸腾的热气扑面而来。当我拖着行李箱,站在十九冶武汉市天河新市镇天新小区项目工地门口时,眼前的一切都带着“破土而生”的鲜活——B、D、E三个地块的蓝色围挡整齐排列,上面“以建促城,为民筑家”的红色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远处混凝土罐车“轰隆”驶过,车轮碾过临时便道时扬起细尘,又被风卷着飘向正在作业的塔吊。那台银色塔吊正缓缓转动长臂,吊钩上的钢索垂在空中,像在为这片待建的土地,一笔一画勾勒未来家园的轮廓。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一天恰逢B地块3号楼一层结构浇筑的关键节点,而接下来的55天里,我将以一名建设者的身份,一头扎进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见证这栋楼从一层破土而出到十一层封顶矗立的蜕变,在钢筋与混凝土的交织中,读懂“中国十九冶速度”里藏着的责任与温度。
初入岗位:从“会议桌”到“现场”的第一步
8月1日清晨7点半,天刚亮透,我便跟着同事往项目部走。路边的早餐摊飘着热干面的香气,可工地上的节奏比城市更早——已有工友戴着安全帽往施工区赶,铁锹与钢管碰撞的清脆声响,成了新一天的开场白。推开门时,项目部总工李光林的身影已在办公桌后,桌上摊着厚厚的资料,电脑屏幕亮着3号楼的结构图纸。“昨天班子会定了,3号楼后续的技术验收你重点跟进,初期先跟着吴永青老师傅跑现场,多学多记。”他说着,从文件夹里抽出一份一层结构浇筑的验收记录递给我。
下午2点,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地表温度直逼40℃。吴永青带着我钻进3号楼的施工层,刚踏上楼梯,一股混杂着水泥味与水汽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一层的混凝土表面还泛着淡淡的潮气,是昨夜养护留下的痕迹。阳光透过脚手架的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撒了一把碎金。“刚浇筑完的混凝土,平整度是关键,差一点都不行。”吴永青蹲下身,从工具包里掏出2米长的靠尺,指尖捏着靠尺边缘,缓缓贴向还带着余温的混凝土面。“你看,用塞尺卡缝隙,只要不超过4毫米才算合格。”他一边说,一边把塞尺递给我,又特意指了指墙角的阴阳角:“这里是应力集中区,要是平整度差太多,后续砌砖墙时就会留缝隙,住进去可能会渗水、开裂,咱们得替未来的住户把好这第一关。”我学着他的样子蹲下身,靠尺刚贴紧墙面,手心就沁出了汗——原来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都牵着千万家的居住安全。
攻坚时刻:在“一层”与“十一层”间追进度
进入8月,武汉的高温丝毫没有减退,3号楼的施工却按下了“加速键”——从一层到十一层,还有10个结构层,可按计划必须在9月底前封顶,留给我们的时间满打满算不足2个月。每天清晨,我和吴永青都会提前半小时到现场,先绕着施工层检查一圈,再对照图纸核对当天的作业内容;中午顶着烈日验收钢筋、模板,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滴,工装后背湿了又干,结出一层白花花的盐渍;傍晚则留在项目部整理验收记录,直到办公室的灯与工地的探照灯连成一片。
验收六层内架那天,正午的阳光格外刺眼,脚手架的钢管被晒得发烫,手一碰就赶紧缩回来。我刚走到梁底,就发现很多支撑立杆明显倾斜,正要掏出本子记录,吴永青的声音已经响起来:“叫木工师傅过来,六层梁底立杆有问题,赶紧过来调!”看着调正后的立杆笔直立在模板下,吴永青才松了口气:“六层是一栋楼的中心,这根杆歪了,浇筑时梁体一受力就会变形,咱们技术质量部的人,就得把‘严’字刻在心里,每一层都按标准来,才能对得起住户。”
总工李光林的“突击检查”更是常事。有次检查七层钢筋,他刚走进施工层,目光就落在了钢筋搭接处。“这里的搭接长度差了15厘米,不符合规范,必须整改。”他手指点在钢筋接头处,语气里没了平时的温和,多了几分严肃。见我站在旁边愣神,他把我叫到身边:“六层的钢筋搭接全合格,怎么到七层就出问题了?验收时不能只看表面,得拿着图纸一条一条对,每根钢筋的长度、间距都不能马虎。”整改完成后,他陪着我重新检查,每一处搭接都用卷尺量过,确认全部符合要求后,才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记住,质量是建筑的根,咱们可不能让根扎得不牢。”
在这样的“双重把关”下,3号楼的进度稳步推进:8月5日完成二层浇筑,8月20日完成五层浇筑,9月14日完成八层浇筑,离十一层封顶越来越近。
封顶之喜:在“坚守”与“见证”中读懂初心
9月25日天刚蒙蒙亮,3号楼的顶层就热闹了起来。“从8月1日到今天,55天赶了10个结构层,咱们得给住户交一份‘零遗憾’的答卷。”总工李光林的声音在夜色里格外清晰,也让我心里的期待多了几分沉甸甸的分量。
上午10点,封顶仪式正式开始。公司领导与业主单位负责人并肩走来,工友们自发地围了过来,一同见证这一令人激动的时刻。10点08分,随着一声“吉时到”,千响鞭炮如惊雷滚地,红色的绸屑裹着浓烈的硝烟腾空而起,在3号楼顶端划出一道道跳跃的红弧;紧接着,数簇礼花刺破天际,金菊状的花火在高空绽放,银龙般的光带穿梭其间,彩色的碎片像流星雨一样坠落。人群的欢呼与礼炮声交织在一起,身边的工友们举着手机拍照,有人激动地拍着我的肩膀,还有人对着楼顶大喊“封顶啦”——细碎的纸屑似彩雪飘落,落在安全帽上、工装上,也落在每个人笑着的脸上,既将仪式的喜庆推向高潮,也为这栋楼的“成长”写下热烈而庄重的注脚。
就在这时,泵管里的混凝土带着沉闷的“咕咚”声,顺着预设的路线缓缓流向顶层模板。我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照片里,11层的3号楼挺拔地矗立在晨光中,远处的天河新市镇在阳光下格外清晰,塔吊的长臂静静垂着,像是在为这场攻坚鼓掌。我忽然想起8月1日第一次握起靠尺时的紧张,手指都在发抖;想起第一次独立验收时的不知所措,对着图纸看了半天也不敢确认;而现在,这些忐忑都变成了楼面上实实在在的“成果”——每一层平整的混凝土,每一根合格的钢筋,都是我们用汗水换来的答案。
回望这55天,从盛夏的骄阳似火到初秋的微风送爽,从图纸上的线条到眼前矗立的楼房,我不仅学会了钢筋间距的检查方法、混凝土浇筑的养护要点,更读懂了“建设者”这三个字的重量——它不是简单的“盖房子”,而是带着责任去坚守,用双手为别人创造幸福。
我又想起项目围挡上的那句话:“以建促城,为民筑家”。未来某天,当这里的居民搬进宽敞明亮的房子,当傍晚的路灯亮起,住户们牵着孩子的手在楼下散步,老人们坐在长椅上唠着家常,手里的蒲扇轻轻摇着,蝴蝶在绿化带里飞舞时,我会清晰地记得:2025年的夏天到秋天,我曾是这片土地的建设者之一,曾为这个“家”扛过烈日、熬过夜晚,付出过汗水与努力。而这份记忆,会成为我未来工作中最珍贵的财富,激励我在更多的建设项目里,继续践行“筑梦一方,造福一方”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