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二月,新平县漠沙镇峨德村委会的沃柑园里,金黄的果实缀满枝头,阳光透过叶片洒在果实上,折射出诱人的光泽,空气中飘着清甜的果香。然而就在一年前,这里的果农还在为沃柑外运犯愁。连接党独小组与它达莫小组的它达莫路,是当地200余户村民、近千亩沃柑园的唯一“生命线”,却因常年失修,路面坑洼、排水缺失,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如今,随着中国十九冶进驻建设,这条全长8.9公里的乡村路旧貌换新,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更在沃柑丰收季为运输通道保驾护航,用央企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3米土路卡壳“沃柑经济”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拉果的三轮车陷在泥里是常事,有时候得喊上三四个人才能推出来。” 提起改造前的它达莫路,果农蹲在果园边,指着脚下曾经的土路痕迹,满是无奈。这条起于党独小组(K0+000)、止于它达莫小组(K8+969.669)的道路,全段为土路面,路基宽度仅3至4 米,最窄处位于K6+100段的山坳处,仅容一辆三轮车勉强通过,会车时需提前在指定的弯道避让点等待,有时一等就是半个多小时。
更棘手的是,老路无任何配套排水设施,雨季时雨水顺着路面冲刷,在K2+300、K5+800等低洼路段形成深浅不一的泥坑,最深可达30厘米,车辆通行时常“打滑陷车”;旱季则尘土漫天,车辆驶过卷起的沙尘能达2米多高,不仅遮挡视线,扬起的沙尘还会附着在沃柑表皮,形成一层灰膜,影响果实品相,收购商看到这样的果子,往往会压低收购价。
“路不好,沃柑卖不上价,损耗还大,一年下来少赚不少钱。” 果农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他家种了12亩沃柑,年产4万斤左右。往年要雇2个劳动力,用3辆三轮车分15趟才能运到30公里外的新平县县城水果批发市场,每趟运费50元,光运输成本就多花750多元;更让人揪心的是损耗,颠簸的土路会导致沃柑表皮擦伤,严重的还会出现裂口,收购商每斤要压价0.4至0.6元,4万斤沃柑算下来,就要少卖近2万元。要是遇到连雨天,道路泥泞无法通行,成熟的沃柑只能在园里等着,多放一天就多一分腐烂的风险,2022年雨季,他家就有3000多斤沃柑烂在园里,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
这样的困境并非一家。在峨德村委会,像他这样的沃柑种植户还有23户,种植面积近千亩,年产沃柑约180万斤。随着沃柑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沿线交通量倍增,3米宽的土路已远不能满足需求--除了农用车,还有村民的摩托车、接送孩子的面包车,偶尔还有收购商的小型货车,道路拥堵成了常态。当地政府2020年底的调研显示,85%的村民将“修路”列为最迫切的诉求,因为这条路不仅是农产品外运的通道,更是孩子上学、老人就医的“生命通道”。党独小组的小学生每天要走2公里土路去峨德村小学,雨天鞋子沾满泥巴,冬天还容易滑倒;村里的老人突发疾病时,救护车根本开不进来,只能靠村民用担架抬着往镇卫生院送,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2021年年底,新平县建兴乡、漠沙镇和新化乡、老厂乡乡村振兴道路建设PPP项目正式启动,它达莫路改造被列为首批核心工程。中国十九冶凭借在西南地区丰富的基建经验和成熟的技术团队,成功中标该项目,接过了这份承载着村民期盼的“民生答卷”。
13万立方米土石方里的民生考量
“既要赶工期,又要保质量,更不能耽误村民农忙,这三点必须同时做到。” 项目部经理唐昌勇在施工动员会上的这句话,成了全体建设者的行动准则。根据设计方案,它达莫路改造工程内容繁杂,涵盖路基处置、路面硬化、线型优化、排水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其中仅路基挖方就达134302立方米,填方17871立方米,相当于要搬运近15万立方米的土石方;路面工程方面,需铺设40364平方米的C30 水泥混凝土路面、43054 平方米的级配碎(砾)石基层,确保路面能承受农用三轮车、小型货车的长期通行;同时还要建设1892.05立方米的排水工程、2104立方米的挡墙和26道涵洞,解决雨季排水难题。
施工伊始,团队就面临“三重考验”:一是云南山区复杂的地形条件,K3+200至K5+100段紧邻沃柑园与农田,路基需从3米加宽至 5.5米,其中K4+100至K4+500段还需开挖部分山体,如何在不破坏周边作物的前提下施工,是一大难题;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漠沙镇每年5至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0%以上,若不提前做好排水措施,雨水浸泡路基会导致路基塌陷,影响工程质量;三是农时不等人,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是沃柑采摘季,施工不能影响村民卖果,必须避开这个高峰期安排关键工序。
为破解这些难题,项目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结合现场勘察情况,制定了“分段施工、错峰推进、民生优先”的方案。首先,优先改造党独小组至沃柑园集中区(K0+000 至 K3+200)的3.2公里路段,这段路涉及12户果农的果园,提前完工能为当年的沃柑丰收季运输提供保障;其次,针对雨季施工难题,在雨季来临前(每年5月前),优先在全施工路段开挖50厘米宽、60厘米深的临时排水沟,每隔20 米设置一个汇水井,将雨水引入周边自然沟渠,确保雨水及时疏导,避免浸泡路基;同时,在临时排水沟两侧铺设防渗土工布,防止雨水渗透到路基下方,影响路基稳定性。
在路基施工中,最关键的是K3+200 至 K5+100 段的加宽与山体开挖。为保护周边果园和农田,项目部先用挖掘机将碎石清运到指定弃土场,对于靠近果树的区域,还安排2至3名工人用铁锹、撬棍进行精细清理,避免大块碎石砸伤果树。同时,在路基加宽段外侧,采用2104立方米的浆砌片石挡墙进行加固,挡墙高度从1.2米到2.5米不等,根据地形坡度调整,砌筑时采用“坐浆法”,确保砂浆饱满、石块紧密贴合,既能防止路基滑坡,又能保护下方的农田不被雨水冲刷。
“施工队比我们还在意果树,真是把我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 有一家果农果园紧邻 K4+300路段,有15棵结果的沃柑树离施工区域只有3米远。项目部在施工前,专门派技术员到她的果园查看,用竹竿和防护网搭建了临时防护栏,防止施工机械碰伤树枝;施工期间,还派洒水车定期为果树浇水,因为施工产生的粉尘会影响果树光合作用,洒水能起到降尘和保湿的作用;甚至在混凝土搅拌站周边,也设置了2米高的防尘网,减少粉尘扩散,避免影响周边果实生长。
为确保工程质量,项目部还创新推出“村民监督”机制,邀请 5 名有威望、负责任的村民代表担任“质量监督员”,每月15日开展“工地开放日”活动。监督员可以进入施工现场,查看路基压实度检测、混凝土配比调试、挡墙砌筑等关键工序,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过程中有一次,监督员发现 K2+800 段的临时排水沟深度不够,项目部立即安排人员加深,确保达到设计要求。这种“公开透明”的做法,让村民“看得明白、走得放心”,也拉近了项目部与村民的距离。
经过全体建设者的努力,截至2024年11月底,项目部已完成85%的路基工程,3.8公里路段实现硬化,剩下的路段也完成了路基平整。
多式暖招助千亩沃柑迎“丰”景
2024年12月初,漠沙镇的沃柑如期进入采摘旺季,果园里一派忙碌景象,果农们戴着手套、提着竹篮,小心翼翼地将成熟的沃柑摘下来,装在塑料筐里。然而此时,它达莫路仍有2.1公里路段(K5+100 至 K7+200)处于路基施工阶段,虽然完成了土石方作业,但还未铺设基层和面层,这段路是连接果园与新平县县城的必经之路,若不及时处理,会影响沃柑外运。
同年12月5日,项目部经理唐昌勇在现场巡查时,看到一位果农正围着自家装满沃柑的三轮车发愁——他联系好的收购商当天要到园里拉货,可这段未硬化的路基在头一天的小雨后变得泥泞,三轮车根本开不上去。刘大哥急得直跺脚:“这可咋办?收购商等着要货,再运不出去,果子就熟过了!”
了解情况后,唐昌勇立即召集技术人员和施工队长开会,决定紧急调整施工计划:将K5+100至K7+200这段果园至新平县县城方向的2.1公里关键路段列为优先施工对象。为了赶工期,施工队员们放弃了午休时间,午饭就在工地解决,简单吃份盒饭、喝瓶水,就又投入到工作中。经过10天的紧张施工,原本计划次年1月完成硬化的这段路,提前至12月15日实现通车。通车当天,刘大哥第一时间开着三轮车拉着满满一车沃柑试走新路段,平整的水泥路面让他格外激动:“以前走土路拉果,得提前半天出发,路上还得小心陷车,现在走新修的路到县城,只要40分钟,时间能省一半,果子也不会颠坏了!”他特意停下来,用手摸了摸路面,又看了看筐里完好无损的沃柑,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除了加快关键路段硬化,项目部还考虑到果农的实际需求,协调施工机械,将果园周边的3块临时空地(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平整压实,改造成小型集散点,方便果农集中堆放、装卸沃柑,减少二次转运带来的损耗。集散点还设置了简易遮雨棚,防止雨水淋湿沃柑,果农们再也不用在露天场地装卸果子了。
对于部分仍在施工的路段(如 K7+200 至 K8+969.669 段),项目部设置了临时导行路,用碎石铺设路面,宽度3米,能满足三轮车和小型货车通行;同时安排2名专职交通指挥员,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7点在导行路两端值守,引导车辆有序通行,避免拥堵。一位收购商常年在新平县周边收购水果,他说:“往年最怕来它达莫路收果,土路难走还耽误时间,有时候半天才能收一车,今年路通了,我每天能多收2万斤沃柑,效率高多了,而且果子品相好,运到外地也能卖个好价钱。”
在整个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的沃柑丰收季,项目部通过优化施工调度、完善临时通行设施,有效保障了沃柑运输通道的畅通。据统计,这段时间里,共有12家收购商的车辆顺利进入峨德村委会,累计收购沃柑170余万斤,果农平均运输成本下降40%,沃柑损耗率从原来的15%降至5%以下,为果农及时外销农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
8.9公里乡村路激活漠沙新动能
2024年3月下旬,随着最后一段路面标线施划完成,它达莫路改造工程全线竣工。站在党独小组的路口望去,5.5米宽的路基平整宽阔,4.5米宽的水泥路面泛着淡灰色光泽,两侧的浆砌片石挡墙整齐排列,1892.05立方米的排水边沟与26道涵洞相互衔接,如同“毛细血管”般保障着道路雨季畅通,道路两旁还设置了反光交通标志和减速带,确保通行安全。这条凝聚着十九冶人汗水与心血的8.969669 公里公路,不仅很大程度改变了当地的交通面貌,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 “一池春水”,让村民们看到了产业振兴的希望。
“路通了,运输方便了,我打算再扩种5亩沃柑,把品种也换成更优质的‘沃柑3号’!”一位果农的想法得到了更多果农的响应。2024年4月初,峨德村委会牵头成立了“它达莫沃柑种植专业合作社”,短短半个月,就有62户村民加入,其中不仅有原来的种植户,还有15户之前没种过沃柑的村民。合作社计划将沃柑种植面积从现在的800亩扩大到1300亩,同时引进一套清洗、分级、包装一体化设备,提升沃柑的商品化程度,打造“它达莫沃柑”区域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合作社负责人是土生土长的峨德村人,他对合作社的发展充满信心:“以前路不好,收购商不愿意来,我们的沃柑只能低价卖给本地批发商,利润薄;现在路通了,我们可以直接和外地大收购商、商超对接,还能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下一步,我们打算和玉溪一家食品加工厂合作,建一个小型沃柑深加工车间,生产沃柑汁、沃柑果脯,延长产业链,让沃柑的附加值更高,村民们能赚更多钱。”
交通的改善不仅带动了沃柑产业的发展,还为当地其他产业注入了活力。以前,村民们购买化肥、农药等农资,需要从县城拉回来,运输成本高,现在农资商的货车能直接开到村里,不仅价格更便宜,还能送货上门;村里的青壮年以前大多外出打工,现在看到家乡产业有了发展前景,不少人选择回乡创业,党独小组的刀建明就打算开一家农资店,方便村民购买生产资料。
更明显的变化是村民的生活质量。如今,村民们出行再也不用受天气影响,摩托车、汽车可以顺畅通行,党独小组的小学生上学有了专门的接送面包车,再也不用走泥泞土路;村里的老人看病也方便了,镇卫生院的救护车能直接开到家门口,2024 年3月,它达莫小组的一位老人突发心脏病,救护车15分钟就赶到了,及时送医后转危为安,老人的家人特意到项目部表示感谢。
对于项目部乃至整个十九冶而言,它达莫路的竣工并非终点,而是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为了保障道路长期畅通,项目部联合新平县交通局、漠沙镇政府,建立了“公路养护长效机制”:一方面,项目部留下 2 名技术人员,对当地村民进行为期1个月的道路养护培训,教他们如何清理边沟、修补路面裂缝、维护交通设施;另一方面,镇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养护队伍,配备养护工具和车辆,定期对道路进行巡查、清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道路始终处于良好通行状态。
“这条路上跑的不只是车,更是我们的好日子!”站在自家沃柑园前,刘大哥望着满载果实驶向县城的货车,感慨地说。从泥泞土路到康庄大道,从果农愁容到丰收笑脸,中国十九冶新平项目部用 8.969669公里的公路,书写了央企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未来,他们还将继续深耕云南乡村基建领域,以更多优质工程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以实际行动践行央企的责任与担当,为山区百姓铺就通往幸福生活的“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