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嘉峪关,曾是长城西起点,镇守丝路、抵御外侮的雄关险隘,在苍茫戈壁中尽显铮铮铁骨。1958年,国家“一五”计划在此播下工业火种——国务院批复按年产钢200万吨规模建设“酒泉钢铁厂”,中国第四大钢铁基地由此诞生。如今,这座悠悠古城,俨然成为一座戈壁钢城,是祖国西北的“钢铁脊梁”。
2025年7月10日,中国十九冶承建的酒钢碳钢薄板厂项目首卷钢卷成功下线,宣告着国内首条CSP生产线改造项目热轧B线正式热试成功。在嘉峪关猎猎风沙中,十九冶人再次以“西部铁军”的担当,助力酒钢完成从“规模导向”到“品质提升”的战略蜕变,为西北工业升级再谱新章!
接续前缘 与“铁山精神”再握手
“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1965年,嘉峪关因酒钢设市;1971年成为甘肃省辖市,政企协同推动“戈壁钢城”崛起。
中国十九冶,这支冶金建设的尖兵,自2002年首次踏入嘉峪关这片土地,便与同为三线建设项目的酒钢结下了情缘。此后,以酒钢为核心,十九冶相继承建了碳钢冷轧、炼铁、焦炉、煤气柜等一系列重点工程。
一晃眼,已过二十余载。
谈到如今投产的酒钢碳钢薄板厂项目,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2005年。2005年10月,酒钢200万吨热轧薄板厂CSP连铸连轧生产线正式开工。该生产线作为西马克全球第一条机械电气自动化全供货的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十九冶项目团队负责整个铸机的土建、钢结构、机械设备、电气系统等工程,这也是十九冶进驻酒钢市场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那时,十九冶建设者克服技术要求高、工业难度大、物资资源匮乏等困难,以“铁军”韧性在茫茫戈壁上创造了A、B两区热负荷试车一次成功的记录,外方专家竖起拇指连赞“good job”,为酒钢产品结构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斗转星移,伴随着酒钢集团再转型再升级步伐加快,运行近二十年的原CSP生产线迎来更新迭代的历史时刻。2024年4月,酒钢启动碳钢薄板厂建厂以来最大改造——将原有CSP产线与新建连铸连轧线深度融合,开创全球首例混合轧制工艺,目标产能350万吨/年,生产高端硅钢、管线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十九冶再次肩负起主力建设重任,投身于全球首创热轧带钢联合轧制建设中来。
抢抓进度 咬定青山不放松
再战雄关,埋头苦干,科学实干。
2024年6月13日,各参建单位齐聚酒钢厂区内,举行开工仪式,吹响了现场施工的号角。服役近二十年的CSP产线即将迎来它的新生,也将再次牵动每位十九冶建设者的心。
“这是历史的交接棒,我们必须有序组织、重点突出、高度协同、扎实推进,圆满完成此次建设任务!”
项目建设之初,摆在项目部面前的便是边生产边施工,多个单体建筑同时施工的快节奏挑战。因工期紧、任务重,中国十九冶工业工程公司依据施工阶段技术需求,及时协调电气、机械、液压管道等技术专家、专业人员奔赴一线驰援。与此同时,项目管理团队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成立土建管理组、机电安装组、公辅组等专业小组,最大化发挥各工种效能,有力保证了酒钢碳钢薄板厂项目的后墙不倒。
与工期紧张相比,冬季施工同样是一项极具挑战的难题。嘉峪关地处祁连山北麓,冬季漫长严寒,多数时间温度介于零下15度至20度之间。为不耽误进度,项目团队制定“先攻外围,后集中力量干主线”的策略,在项目现场搭设暖棚、实时监测混凝土温度数据,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严格执行冬季“七防”要求。同时,借助BIM技术优化施工流程,建立多专业协同调度机制,降低工期延误风险。天寒地冻中,工地依然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在确保安全施工的前提下有力保证了项目建设的进度。
2025年3月,随着项目投产倒计时日益临近,项目核心难点卷取机设备基础及层流冷却系统等施工内容却因原轧线处于生产状态而未能正常进场动工。面对这一施工瓶颈,项目团队果断决策,决定采取“边生产边施工”策略向业主方争取提前进场施工——这也意味着项目部需要在施工区域狭小、现场未停产的情况下,完成原步进梁设备拆除、部分卷取设备基础施工、生产钢卷的吊运等作业内容。
但是,在未停产的狭窄区域实施立体交叉作业,安全如何保证?通过多番沟通论证,项目团队依据每日施工内容制定规划行车线路方案,并派遣专人监护看守、设置警示灯、激光笔提醒等安全措施,用实际行动将安全承诺厚植到项目建设过程中。在各方协同配合下,安全、技术、施工三方负责人每晚七点联合巡检,现场协调解决交叉作业冲突和安全隐患,此举也成功为后续设备安装争取了近20天关键工期,为项目推进按下“快进键”。
液压管道安装期间,卷取液压系统管线密集、系统复杂,加之机械设备到场延迟,使得施工条件极其严峻。项目团队在机械设备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努力为现场施工创造作业条件,最大化协调到场设备,实现有限的设备资源“流动”使用。没有宽裕的时间,项目部党支部率先垂范,组建党员突击队,带领全体人员以“白加黑”“5+2”的奋战模式全力攻坚,仅用19天完成总量41吨、总长3980米的液压管道安装,较传统至少30天工期压缩37%,创下液压管道安装行业纪录。
挑战难度 螺蛳壳里做道场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酒钢碳钢薄板厂项目工期紧、关联强、难度大,因属于在线技改工程,项目团队还需在极其有限的停产窗口期内,完成精轧区域自动化改造、层流冷却段延长、卷取机移位的复杂拆除与改造。其施工环境之复杂、技术要求之高、组织协调之难,如同“螺蛳壳里做道场”,远超常规新建项目。
“项目工期紧任务重,我们就更要有信心、更要忙而不乱,干出精品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团队以“强策划、严监督、重落实”为抓手,优化施工工序,分区并行施工,严格质量安全管理,相继完成新建备件库及自行车库、连铸设备维修间交付、冷轧原料库、层流冷却循环水泵房等关键区域主体建设,实现“方寸之间做腾挪”。
2025年4月1日,项目建设进程迎来关键节点——生产线停机改造。原CSP生产线自2006年起运行至今,原设备安装图纸和原始控制点缺失,能供项目部参考的信息少之又少。面对需拆除长达240余米、设备吨位达2200余吨、保护性拆除技术要求高的主轧线设备,项目团队却几乎“无图可依”。困局面前,有着丰富施工经验的团队决定“先拆后拼、精密测绘”。对于设备安装原始控制点缺失问题,测量员黄建等骨干驰援,采用“激光跟踪仪”对原精轧机测量,多次校核,重新绘制控制点关键数据。为便于后期设备回装,项目团队将拆除设备逐一编号并拆前拍照留证,为后续精准回装奠定基础。历时10天昼夜奋战,原有主轧跨设备及配套设施顺利拆除完毕,为工程推进赢得了宝贵工期。
随着主轧线拆除完工,卷取区域基础施工迅速展开。走进项目现场,厂房内施工场地狭小,卷取基础施工与行车吊装存在立体交叉作业。其中,基坑边缘距原有厂房柱基础距离仅1.6米,卷取机设备基础基坑深度深达12.5米,可谓“深坑狭缝”。此外,卷取基础在原厂房内的土质条件为杂土卵石混合层,加之原设备运行情况复杂,使得常规边坡支护难以奏效。
关关难过关关过。正是一次次实践经验,让十九冶建设者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考虑到施工空间及设备的局限性,项目团队经多轮研讨,最终确定采用“坡顶放坡挂网喷砼+单排桩支护”措施,同时选用改进型短桅杆旋挖机。而在酒钢,旋挖桩支护方式还是首次,业主难免对其可行性产生疑虑。项目团队积极组织专家论证,施工前现场试桩,施工后检测桩身,以施工专业性、科学性以及数据的合理性成功说服各方,顺利完成基础防护。为确保基础施工安全,项目在施工区域设置警示灯、彩旗标志、专职安全人员监护,科学规划行车运行路线,形成了全方位立体防护体系,实现“零事故”目标。
打磨精度 打铁还需自身硬
当项目全力按下“加速键”,技术阵地始终是项目建设的生命线。
谈到冶金建设经验,项目团队不可谓不精。项目经理刘剑曾参建酒钢1号高炉改造大修项目,被业主授予“优秀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孙炜曾参建榆钢炼铁工艺装备优化改造项目,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全球首例高炉带基础整体自动化推移工作。全国冶金建设行业高级技术专家张军,则坐镇项目全程指挥。项目建设现场则成了最好的技术交流土壤。老师傅传帮带,新徒弟踏实学,施工、技术、质量每日例会“雷打不动”,点滴积累锤炼出队伍的硬实力。
卷取基础施工区域期间,预埋地脚螺栓多达一千两百余颗,混凝土体积达六千余立方米,技术专家张军现场指导地脚螺栓安装方式,同时对现场基础结构指挥分段浇筑,将现场转变为“实景课堂”,带领青年技术人员结合现场设备拆除、安装、调试阶段,逐一剖析难点、重点。从进度管控、平面布置到工序衔接,青年技术人员在实战中迅速成长。
2025年5月18日,随着第一钩卷取机设备缓缓吊起并精准就位,设备安装工作正式启动。作为CSP热轧线的重要设备之一,卷取机承担着将轧制后的钢材卷成钢卷的关键任务。该项目卷取机设备吊装重量大、精度要求高,其中新增的强力卷取机单台总重量超301吨,其安装精度要求误差控制在0.05mm/m以内,堪称毫米级“绣花功夫”。
由于现场场地狭小,设备管道布置密集,多点同时作业相互干扰大,项目团队在施工过程需要实时定位调整卷取机底座、卷筒等核心部件。在原设备图纸不齐、数据缺失的情况下,项目技术团队勤跑现场,实地勘察,将手中的图纸化为攻坚的“利器”。有着丰富安装经验的鲜鑫技能大师班组则发挥专业技能优势,在技术团队的协同下对卷取机底座、卷筒、助卷辊等核心部件进行实时定位与调整。设备找正、精度调整,确保了设备的精准就位,最终在30天内完成了全部主轧跨线上设备安装工作,真正做到了“技术过硬,何惧挑战”。
站在关城上远眺,戍边将士的铁甲碰撞声与丝绸之路上驼铃的叮当清响仿佛在耳边回荡。恍惚间,古戍楼的狼烟与高炉喷薄的蒸汽似在天地间交织成同一幅画卷。如今,在这里奋战的项目建设者们,那些被风沙磨砺的面孔,何尝不是另一种戍边人?他们用钢筋铁骨续写着“边陲锁钥”的故事,让千年雄关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