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之城,重装之都。”作为以“德”为魂的文明城市,德阳名承古韵,将三千年古蜀底蕴与现代工业文明熔铸一城。从三星堆青铜神树的神秘光辉,到大国重器锻造的钢火星河,德阳始终以“大德之阳”的精神照亮发展之路。当前,在国家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布局下,德阳正奏响“古今辉映、产城融合、文明共兴”的乐章,迈入“重装领航”的现代化发展新阶段。
“旌智北苑,花园新城”,德阳天府旌城项目包含了作为四川省重点工程、德阳市重点发展的新城规划项目,承载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重塑城市格局的历史使命。在“公园城市+科创智造”的双轮加持下,在成德同城化使命的召唤下,这座崛起于石亭江畔的未来之城,以“成都品质、德阳成本”的营城逻辑,全力打造公园城市西南范式。三年来,多少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凝聚智慧、挥洒汗水,攻克重重难关,描绘着新时代城市建设的壮丽篇章。
起笔:在方寸之间擘画宏图
时针回拨到2022年,8月的微风裹挟着暑气,把尘土吹得在地面打着旋儿,金属站牌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路静人稀,衬得周遭环境格外安静,而彼时酒店某个房间里却是格外的热闹。由于大临设施还未修建完成,十几个人挤在不到20平米的酒店房间里办公,在这个连下脚地都没有的临时办公房,每个人都沉浸在忙碌与充实中。
“材料准备好了没?分包队伍已经过来了,赶紧过去对接。”
“业主已经确定好开工时间,工期紧、任务重,设备进场工作抓紧,另外……”
“现场踏勘队即刻出发,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等相关文件,最后清点复核!”
……
此刻,所有人的目光聚焦于“起笔之作”——党史教育长廊改造项目。这是德阳天府旌城项目的首个子项,意义非凡。党史教育长廊改造项目包含了天马、萧朴生两段长廊,分踞西二环路东西两侧,各绵延5.2公里,施工方案确定为分段推进。从规划立项、招投标、勘察设计的前期深耕,到技术资料汇编、施工现场设备进场、施工现场人员调度的周密部署,项目团队厉兵秣马,力求首战必胜,为后续工程树标杆。
“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环保评估等方面我们已进行多次核对,已确认无误,人员安排已就位,设备正在陆续进场中……万事俱备!”交底会上,负责人语气坚定地做着最后的开工前交底确认工作。
项目经理的动员掷地有声:“各位同志,咱们新项目进场不仅是工作的开始,更是我们共同成长的起点,我们要始终秉承责任、担当和坚持,从进场施工到最后顺利交付,我们要扎实走稳每一步,拿出我们的热情,干出我们的水平,为项目建设开个好头!”一番话下来,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干劲,纷纷摩拳擦掌。
随着破碎机的轰鸣刺破清晨的宁静,德阳天府旌城项目的建设大幕,正式拉开……
并进:千头万绪间的协同交响
德阳天府旌城项目体量庞大,涵盖了城市道路、学校、公园、社区综合体、公交站、养老院、管廊等大大小小37个子项。随着多点开花、同步推进,项目工作可谓是千头万绪,资源调配、工序穿插、进度协调犹如“三座大山”,考验着项目部的智慧与韧性。
物资保障的“精打细算”。在综合管廊项目钢筋、混凝土、机械设备等询价问题上,为了节约采购成本,物资部跑了德阳跑成都,跑了省内跑省外,从材料市场价格调研到各地询价,根据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供给能力、材料质量等优中选优入库。由于综合管廊项目采用的混凝土是C40P8膨胀纤维材质,需要添加外加剂,对纤维的用量要求高,项目团队格外重视。“因为我们第一次接触管廊类项目,为确保混凝土质量,我们甚至派人暗访了混凝土搅拌站。”物资部的小何谈道。在烈日当空下,为达到德阳市环保部门要求,项目部仅用两天时间完成十多台设备的环保信息、使用情况、铭牌、排放监测等录入工作。
技术质量的“精益求精”。“项目开建,图纸至关重要。”技质部结合现场实际,对图纸问题进行梳理,并与设计单位进行反馈沟通,组织监理方、业主方、设计院开展四方会审,积极协调工程部、安全部完善“三通一平”、喷淋围挡、洗车池等硬件支撑,以及开工报审等准备工作,按时进行日检、周检、月检,以规范的流程、高效的配合,使工作推进有条不紊。
安全防线的“铜墙铁壁”。“道路要打围,就要占道,占道就会导致交通拥堵,引发安全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来不得半点马虎。”安全总监刘川严肃地说道。为保障项目施工安全,安全部购买了大量的警示锥桶,审批手续公示结束后便立即对打围区域设置反光警示带和安装警示灯。同时联合技质部开展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为防止安全事故发生,项目部还在车流量较大的路口安装减速带等。
后勤支撑的“润物无声”。“后勤不能后,保障走在前。”综合部事无巨细:从后勤管理制度编写,到项目人员吃饭、住宿、会议接待、办公区域清洁绿化管理、车辆调度使用……看似一件件小事,却深系项目团队的每一个人。比如炎炎夏日里,为一线施工工人熬制绿豆汤、派发解暑药,点滴关怀沁人心脾。再比如办公区的绿化环境,翠绿如拂晓。食堂管理推陈出新,“以前都是食堂做啥我们吃啥,现在不一样了,我们针对不同口味、菜品给厨师提建议,让大家吃得开心、吃得放心!”提到食堂饭菜,综合部负责人陆兴琼的自豪溢于言表。坚实的后方,让前线将士心无旁骛。
千磨万击还坚劲。面对多线作战的重压,项目团队以“协同作战”破局。物资的精益、技术的严谨、安全的守护、后勤的温暖,项目员工在各自的战线上发光发热,诠释着责任,展现了担当,力排万难,汇聚成强大合力,推动着综合管廊、长江西路、阿里山街改造工程等多个重点子项在千头万绪中破浪前行。
攻坚:关隘重重的破局之战
“2024年9月5日,阿里山街(长江西路—东海路)改造工程,竣工验收通过!”鲜红的印章落下,标志着这场攻坚战的胜利。项目团队如释重负:“终于成了!太不容易了!”
阿里山街(长江西路—东海路)改造工程,堪称“硬骨头”。该工程毗邻医院、学校、批发市场等公共场所,人流车流密集。全段封闭打围施工,会造成道路拥堵。另一方面,沿线房屋多为老旧民居建筑,压路机作业的震动与噪声,不仅扰民,产生的震动更存在引发危房坍塌的风险。施工时段被严格限制(避开早晚高峰、节假日、周末),施工作业窗口期极短。仅10米宽的路面,两侧行道树保护成本高昂。更棘手的是地下:一侧是雨污水管纵横交错,电力与污水管线同侧并行,另一侧箱涵淤塞严重、常年积水且年久失修,部分区域漏水严重,导致垫层达标困难,管线无法常规横穿,施工难度陡增数倍。
“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面对重重困难,项目部迎难亮剑。无法全线铺开?那就分段打围。地下管线复杂?那就想办法将管线从内部穿过去!
“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面对地下管线复杂、临街施工干扰大等问题,项目团队创新采取“九段法”施工模式,分段进行打围,小幅施工模式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滚动开放道路交通,保障作业时间的同时,有效减轻人车通行压力。
破题之路,从无捷径。
除了修路,还需要重新疏通地下管线。几十年下来,地下遍布污水管道、雨水管道、强电、弱电、燃气管线、照明线、红绿灯线等等。线与线之间相互交织,杂乱无章,每隔10米就有一套不一样的管线,这些管线既没有资料作参考,管线探查报告上的描述不齐全、管线分布位置不明,强电、燃气管线离混凝土地面仅有10公分,一锤下去就会爆。为此,项目团队多次与设计单位和业主单位进行沟通协商,通过缩小道路转弯半径幅度,将燃气管道并入人行道,其余管线采用钢套管形式,用沙土做填充,两侧用泡沫剂黏合,以保障各路管线不被扰动。
匠心与精工是破题的钥匙。项目团队严守品质,把控每一处细节,在确保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硬是在逼仄的空间与复杂的环境中,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为旌城路网打通了关键一环。
创新:智能与匠心的双重奏响
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当下,技术创新已成为各行各业向前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第二中小学改造工程项目——唯一的房建子项,创新成了主旋律。
“智慧之眼”守护安全。项目引入人工智能数据模型,通过采集视频监控、智慧工地系统等运行数据,再以AI大模型训练形成一整套完善的预警系统,预警系统实施之后,自动识别施工现场工人的行为动作,实时监控基坑变化情况,构建起基于图像识别和传感器技术的施工现场数据采集系统和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测与预警。这一创新成果将大大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提高建筑工人和施工人员的安全保障水平,节约了人工成本,突破了施工现场必须人员盯守的瓶颈,实现了项目从传统施工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为项目的高效推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为向建筑施工行业的低碳、节能、环保朝着更加智能化、安全化方向迈进打下坚实基础。
“异形之美”塑造地标。普通的学校外观布局多为棱角分明的常规方正形态,楼层重复,更多的以标准层为主。第二中小学改造工程项目在外形设计上可谓是别具匠心。项目大胆采用异形结构设计,即每一个楼层的设计都各具特色:根据场地特点灵活设计;独特的造型和线条设计,增强了建筑的辨识度;流线型屋顶设计美观又便于排水;采用优质钢材和先进设计理念,其多肢结构通过核心混凝土协调变形,有效分散应力,承载能力突出,整体抗震性能高等等。创新设计不仅提升了空间利用率和结构安全性,更赋予建筑独特的美学价值与标志性,成为匠心与创新的具象表达。建筑结构采用钢混框架结构,在抗拉抗震性能和性价比上更是无可挑剔,施工质量不仅得到了保证,更是降低了企业的预算成本。
智能预警与异形设计的交融,为校园基建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基因与设计活力,不仅高效助推了项目本身,也为行业探索智能建造、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提供了宝贵的“十九冶实践”。
旗帜:红色引擎驱动铁军前行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周作文常言:“成绩之上是责任,挑战之后看担当。”
项目党支部成为攻坚克难的“红色引擎”,通过深化“党旗飘扬、党徽闪光”行动,积极创建“四个一批”“党建+”,将党员、骨干凝聚在重难点任务最前沿,引领项目施工生产经营稳步前行。
2025年7月,德阳天府旌城第二中小学工程项目人防地下室基础筏板混凝土浇筑现场,彼时正值高温天气,迫使作业转入夜间。混凝土浇筑需连续作战,施工人员从晚上7点鏖战至次日清晨7点,通宵达旦。通明的灯火下,“党员突击队”旗帜猎猎作响,党员们冲锋在前的身影闪耀在攻坚一线,他们用责任与担当托举起最坚实的信仰基石,为项目进度打开了新局面。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旗飘扬。
酷暑时节,施工现场温度高达40度,“党员服务队”把“清凉”送到一线。党支部积极联合社区,在项目周边开展健康义诊、法律咨询、安全知识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也融洽了地企关系。党员赵阳平、谢文才领衔“党建+科技”创新,刘川、王均主导“党建+安全”工作,成果斐然,项目多次荣获德阳市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称号。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年团员成长血脉,项目党支部积极开展“党建带团建”,带领团员青年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开展志愿服务奉献青春热血,近三年入职的青年员工经过历练,已能独当一面,项目团支部获得中冶集团、中国十九冶“五四红旗团支部”支部。红色基因,深深融入了项目团队的血脉。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走出项目驻地,石亭江畔,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楼宇在落日余晖中勾勒出崭新天际线,精心打造的市民公园绿意盎然。相信不久之后,由中国十九冶建设者们倾注智慧与汗水的新城热土,正蓄势待发。它必将承载起德阳人民融入成渝主轴、擘画未来的热切期盼,迈向融合、活力、绿色的崭新征程。旌城新画卷,笔锋正劲,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