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在约旦王国施工的日子……谢云俊

来源:□谢云俊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20日 A+ A A-

在八年困难时期,中国十九冶先后承建了约旦王国南方水泥厂员工住宅小区工程建设、塔菲拉军事学校和亚喀巴港到约旦首都安曼的道路工程施工任务,前后3年时间完成1770多万美元的工程量。

1983年8月,我作为中国十九冶的总会计师和冶金工业部的中东代表,参与了中国十九冶约旦王国系列工程的建设。

这些工程是中国十九冶首次走出国门参与的国外工程建设,其中约旦南方水泥厂员工住宅小区工程是我们首次承接的国外工程总承包项目,包括206套单体别墅、一座清真寺、一个体育中心、一个超级市场和相应的学校、幼儿园、以及这些建筑物的污水处理,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工期从1983年7月28日起,共2年。

承建约旦王国系列工程很不简单,是经过激烈竞争而来的。这些工程是中国冶金建设总公司以583万约旦“提拉耳”(后削减为430万“提拉耳”)的标价击败英国、法国、印度、土耳其等国建筑商后中标的,中标后中冶总建将施工任务交给中国十九冶承担。当时承建约旦南方水泥厂的土耳其施工企业想独揽员工住宅小区工程,中国冶金建设总公司通过层层努力,终于从土耳其施工企业嘴里夺下了这块肉。为干好该项工程,经过选拔,中冶总建将施工任务交给了下属的十九冶。十九冶当时有40多家二级单位,为了不负所托,组织了以筑炉公司为主的295人的施工队伍,由我和四队队长张松源带队,分别于1983年7月21日、1984年2月12日到达约旦。

第一次走出国门参与国外建筑工程施工,我们各方面都不适应,既没有国外施工的经验、技术,施工标准又不和国际接轨。可以说,在国外施工是一个痛苦的磨合过程,工程质量要求高,施工条件差。

约旦地处中东,干旱、少雨、风沙大。施工队伍在缺水、缺电、气候恶劣、无青菜可吃等困难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用汽车拉水,点蜡烛看图纸(后国内拉去一台发电机),叫国内同志寄来菜籽自己种菜。施工中克服材料供应紧张,监理工程师无理刁难等麻烦事情,边施工,边学习,每天作业达11小时之多,这样,我们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

在约旦南方水泥厂员工住宅小区工程施工中,我们经历了一个不被认可到认可的“斗争”过程。

阿拉伯人墙面抹灰是用手抓,然后往墙上甩。而我们中国是用抹子、泥板抹上去。但当地监理工程师阿布对我们的施工方法不认可。不认可不要紧,我们可以比较,看看是你用手甩上去好,还是我们用工具抹上去好。

于是我们先做了个样板工程,做好之后用两米长的铝合金靠尺搭上去,横靠、竖靠,再用手电筒照射,验证平整度。经过现场照射,墙面和靠尺严丝合缝,光线丝毫没有穿过接触部位。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获得了监理工程师阿布的认可和赞誉,夸奖我们中国施工师傅的技艺很高。

约旦王国系列工程工期很苛刻,要求在36个月内必须交工,违期罚款,超过一天就罚款总承包价的1%。为此,我们不得不24小时不间断施工。但当地规定夜间不能施工,尽管实际周边没有居民。

这可怎么办?我们只能回避监理偷偷作业。工地监理工程师阿布第二天都会检查项目,如果有明显的夜间作业痕迹都会不依不饶。于是,我们夜间施工不打混凝土,只是支模板、打土石方。阿拉伯人不允许放炮,而我们的基础都在岩石上。没办法,我们只有买来日本制造的挖掘机,完全靠这个来打岩石,光凿子都打掉了几十个,凿子都被磨光了。现在想想,施工过程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不过我们的艰苦施工得到了业主方的认可。工程完工后,约旦国王侯赛因来现场视察工程并出席交工典礼。在察看漂亮的工程后,他用阿拉伯语说“萨迪克”,意思就是中国好朋友,见到我们说“萨李玛丽霍”,意为祝贺我们取得成功。

如期完成工程可以说是出乎意料的成功。时任十九冶党委书记冯先作对我们要求“你们出去吃了外国人的饭,不吃中国人的粮食这就达到了目的”。就是这么简单,因为那时候标准低,给我们的评价就是“你们吃了外国人的饭就是最大的贡献”,不要求赚多少钱。

我们出去施工的工人回来都是万元户,惹得人们很是羡慕。除此之外,出去的人可以带“五大件”回来,冰箱、彩电、组合音响、照相机、摩托车,这些商品在约旦是免税的,免税在约旦市场上很便宜,在国内三千五的话,在约旦只要两千五,有三分之一的价差。

在国外施工,我们依旧保持了十九冶人淳朴的精神。在现场为了保工期,我们采取了奖励措施,工人拿百分之百的话,干部只拿百分之八十。这个政策不是国家定的,也不是上级定的,而是我们项目部自己定的,这样才能取信于我们的员工,所以我们的言行在工人里面才有威信,有号召力。这对工程如期完工至关重要。

夜间工人加班,我们给工人做夜宵。项目部领导亲自到食堂去督办,当地鸡肉便宜,就把鸡大腿尽量做得好吃些,工人吃得最后都吃腻了。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游泳池瓷砖铺上去以后粘不住,铺下去又浮起来,不是一块浮起来,而是几个平方米浮起来。到底是什么问题呢?是温差问题呢,还是我们的施工工艺问题?我们把游泳池底部瓷砖铺好后,过一两天就鼓起来了,根本粘不住。这让我们来来回回搞了好几次返工。经过试验,我们把泳池底部原来铺的30×30公分小块瓷砖,改成大块瓷砖镶嵌,从国内专门进口的瓷砖,大块瓷砖又厚又重,接触的面积很大,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施工是一个磨合的过程,生活同样是一个磨合过程。

约旦是位于亚洲西部的一个国家,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沙漠气候,西部山地属地中海气候。

当地阿拉伯人吃大饼,吃手抓羊肉,喝红茶。当地的手抓羊肉是这么做的:将全羊放在蒸锅里面,把羊撑成金字塔形状,再把米糊在全羊身上,上火蒸熟。吃饭时,用四个指头送食,小拇指留着清理嘴边的食渣。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我们国内完全不一样。

当时我们去了大概400人,为了适应当地生活,我们带了炊具、炊事员,按照我们自己的饮食习惯做饭。当地有茄子、辣椒、胡萝卜、黄瓜等蔬菜,但他们是生吃。安静的小镇突然来了400多名外国人,物资已经满足不了需求。我们得去以色列和约旦接壤的约旦河谷购买食材。约旦河谷离营地100多公里,为了满足工人的饮食,每两三天就得去采购一次。其实也能去约旦首都安曼的阿拉伯市场用当地货币“提拉耳”购买,但由于我们人数太多,市场上的蔬菜仍旧满足不了我们,我们不得不去原产地约旦河谷购买。购买的肉食主要是鸡肉,这是澳大利亚进口的冻鸡,或者韩国进口的鱼肉。鸡肉、鱼肉都特别便宜,我们为了节约施工成本,就挑选便宜的食材购买。

于是,我们的炊事员便隔三岔五开着车从红海边上的亚喀巴港到首都安曼,这绵延的280多公里路两侧全是戈壁滩,有的只是带刺的骆驼草和滚滚热浪。

在这里,最炎热的季节是8至10月,干旱、炎热。冬季是11月至次年4月。冬季有雪,夏季很少有雨。但我们施工营地离地中海很近,冬天,从地中海刮过来的大雾特别浓,吹过来都看不见人,没有能见度,车辆没法走,这个时候,现场离驻地的七八公里路程变得特别遥远。

从1983年去约旦,到1986年8月回北京,是我度过的难忘的三年,也是有趣的三年。那个时候没有直达约旦的班机,我们从北京坐飞机到阿联酋,一下飞机全是热风热浪,简直像进入蒸锅一样。白晃晃的沙漠上一点绿色也没有,只有带刺的骆驼草,没有叶子,没有其他的植物。

阿拉伯人养羊,冬天就赶到南方红海边去放牧,一个农场主要养5千到8千只羊。当地实行一夫多妻制,一个农场主有七八个老婆,二三十个孩子。一到冬天,农场主带着老婆孩子,赶着羊群,开着大篷车去南方过冬,浩浩荡荡,车队有六七辆车,大篷车、水车,老板的大奔、皮卡等等,夏天就回到约旦首都安曼的别墅。这也是异国他乡的民族风情。

我们所在施工地没有居民区,少有的闲暇也没有娱乐节目。我们工人难得休假,一个月只有一天。我们就利用休假用车把大伙拉到安曼阿拉伯市场去买东西。我们中国人都是买阿拉伯市场的呢子大衣和各种呢料的衣服。因为很便宜,一个“提拉耳”就可以买一件。阿拉伯人就提着衣服在市场上喊,我们中国工人就买,一大包一大包的买,打成包往家里寄。

我们住的营地是自己搭建的,当时很艰苦,没有像现在这种漂亮的板房。我们修建吊脚房,没有基础,只有基础墩,中间隔着50公分空隙。施工区和营地没有水,我们只能自己到供水塔去用车买。施工用水也要去买,水很昂贵。施工区有30米长、5米宽的大水箱,一个水箱可以装几百方水,现场有好几个大水箱,我们就买水来储备用于施工。

生活用水更拮据。我们一个人一个小桶,下班一人打一小桶水,到专门的席子棚洗澡房去洗漱。在施工点也有韩国人、日本人在那施工,有时候他们到我们现场来玩,对中国人艰苦的生活环境表示接受不了。

他们问我们中国工人来了多长时间,我们说来了一年了。

“回家了没?”

“没有回家。”

他们说这个真不可思议。他们每三个月就要回家,不管施工怎么忙,这是雷打不动的。

那个时候我们中国人缺粮,他们不缺,但是他们没有石灰。当地粮食并不短缺。我们施工那么多工程要放线测量,而他们不产石灰。于是,我们的工人每天提着小桶就到阿拉伯市场去买白面,拿白面放线。这都是很特有的,“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

30多年弹指一挥间,约旦王国施工的日日夜夜仍历历在目,施工艰苦、生活艰苦,但回忆起来却是一丝丝甜甜的回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