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苦乐年华……任本立

来源:□任本立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9日 A+ A A-

我来攀枝花已整整五十年了,在庆祝十九冶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回忆攀钢建设初期的艰苦日子,心情激动,感慨万千。

为加强三线建设,开发攀枝花,建设好攀钢,我离开了武汉美丽的东湖,告别了年老体弱的父母,抛下了妻子、两个年幼的儿子和一个因小儿麻痹症躺在床上的小女儿。我从武汉乘飞机至昆明,由昆明坐三天的汽车,于1965年5月12日来到了目的地——攀枝花。

在建设攀钢最初的日子里,二号信箱(十九冶前身)的冶金健儿,面对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气候斗、与豺狼毒蛇斗,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只从我在那一段时间亲身经历的几件小事,便可看到当年十九冶人建设攀钢的热情和干劲,那种不怕困难的艰苦奋斗精神,那种说干就干的雷厉风行的作风,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大力发扬。

同住帐篷

到攀枝花的当天下午,天快黑了,经过三天的长途跋涉,人很劳累,想洗个澡没有水,想睡觉也不知住在哪里。正在发愁时,李华一副指挥长开完会回来了,他老远就笑着对我们打招呼:“来啦!好!好!这下好办了,我们指挥部有秘书、有会计、有通讯员了。”虽然几句简单平常的话,但说得我们心里热乎乎的。没等我们开口,指挥长发话了:“住的问题,会计和通讯员你们都住在旧瓦房里去(当时是最好的房子),秘书跟着指挥长走,指挥长也不能离开秘书,住房很紧张,我把住房(兼办公室)让给同志们住,我就同任秘书一起住帐篷,热一点不怕,热就热一点吧!老任,你说呢?”我非常高兴地回答:“好!毛主席说,中国人死都不怕,热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大家都笑了。不一会儿来了几个年轻人,打开了指挥部机关当时唯一的一个帐篷,打的打桩,搭的搭架,很快就把帐篷搭起来了,我同指挥长就住进了帐篷,并在里面办公,恐怕我们住帐篷都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五月的攀枝花,干旱无雨,气候炎热,帐篷内的温度比帐篷外的温度高得多,到了正午,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帐篷内简直像蒸笼一样,不说午睡,就是坐在里面,也烤得喘不过气来。指挥长穿着短裤头,光着膀子,拿着大蒲扇,走出走进不停地扇着,他突然问我:“怎么样,受得了吗?”我笑着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一首新诗:“坐着不动满身汗,高温胜过火焰山。只要主席能放心,哪怕烤焦亦无怨。”指挥长笑了:“好!我们就是要有这种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艰苦奋斗精神。”

半夜挑水

在旱季,特别是在当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6月,在弄弄坪上是很难找到一点水的。严重缺水,真把人憋死了。尤其是对我这个在武汉东湖边长大的人来说,简直无法忍受。白天一身臭汗想洗澡没有水,干一天活湿透了的一身脏衣服想好好洗一下没有水,就是早上洗脸的一点水,还得留着中午擦汗,晚上洗脚,第二天浸土搞“干打垒”。这些都可以克服,也能忍受得了,但是每天三顿饭的生活用水,总是愁了上顿愁下顿,愁了今天愁明天。说来也“神”,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我们冶金指挥部机关后面约200米处的几株一人多高的小树林下,发现了一个比脚盆大一点的水坑,从泥缝里不断地涌出来一滴一滴的泉水,经化验可以食用,这一下可救了我们的命,我们每天早、晚就到那里用一个小瓢一瓢一瓢的从坑里把水打到桶里挑回食堂,一天就是那么早两桶晚两桶水。后来,重庆设计院的同志知道了,也跑去打水,这就出现了“抢水”现象,如果早上去晚了,坑里的水就很少了,即使能打一点水回来,也是泥浆水,煮出来的稀饭,就成了泥浆稀饭。因此,有人打趣地笑着说:“好甜,快来呀!快来喝红塘稀饭呐!”为了少喝泥浆水,少吃泥浆稀饭,不得不半夜起床去挑水,也可以说是去“抢水”吧!但两个兄弟单位之间的关系很好,那段时间,从未因水而发生过争吵。

抢建住房

我们的工地名曰弄弄坪,其实弄弄坪是一点也不平的荒山野岭。弄弄坪上当时只有原老西钢下马时留下来的两栋土墙青瓦的旧瓦房,刚组建的冶金指挥部(对外称“二号信箱”或称“第二指挥部”)就在这里办公,先期到达的同志们已把两栋小瓦房住得满满的,后续进来的同志,没有住房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特别是白天气候炎热,晚上有狼出没,如不抓紧抢建住房,就很难立足,人心也不能稳定。为遵照特区党委集中人力、物力解决“三通一住”(通路、通水、通电、住房)问题的要求,李指挥长非常果断地决定成立指挥部机关工程队,并指定我除担任指挥部秘书外,还负责机关工程队的组织领导工作,从下面抽调两个班的工人和机关部分干部抓紧时间抢建住房。领导没有召开动员大会,也没有发出什么号召,但大家劲头很足,积极性很高,要为党中央争气,让毛主席放心,人人摩拳擦掌,奋勇争先,在指挥长李华一、机关党总支书记宋北川等领导同志带领下,有的挥镐削坡,运土填沟,有的撑锹平整,挥汗战斗搞“干打垒”,白天冒着烈日酷暑,晚上凭借黯淡月光,一干就是十六、七个小时。建房最难解决的问题是缺水,附近的确难找到水,只好动员职工把洗脸、洗脚、洗衣、洗碗的水,全部集中起来用于建“干打垒”。工人们像吟诗一样的吟着:“水呀!水呀!你可真宝贵呀!”夜晚干活虽然凉快,但很不方便,一不小心就互相碰着,如果天气好,十五左右的夜晚月明,还可以平整地基、搞“干打垒”,平时夜晚只好用1.5千瓦的自备发电机发电,可它又时好时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许多困难,我们只用了两周时间,终于搞好了第一栋“干打垒”。一位老工人看到自己干起来的“干打垒”,非常高兴地说:“白天烈日晒着干,夜晚凉爽摸着干,自己住房自己建,再热再累也情愿。”

“三用”木箱

由于还未解决“三通一住”问题,困难可想而知。在非常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很多东西都运不进来,很多想办的事都办不成,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别的不用多提,就拿我这个时任冶金指挥部办公室的秘书来说,我同李华一副指挥长住在一个居住办公两用的小帐篷里,除两个简易的床外,没有什么东西。办公室没有办公桌,也没有文件柜,怎么办公呀!不办公叫什么办公室?况且当时办公室的事还真不少,要起草文件、写报告、开介绍信,没有办公桌怎么行?上下级来的文件不少,没有文件柜又怎么行?来办事的人连个坐的凳子也没有,就连指挥部的公章也没有一个保险的地方放,只好常带在身上,提心吊胆,很不安全,万一不小心丢失了那怎么得了啊!我真发愁,急得我坐卧不安。没有过不去的坎,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毛主席说:“中国人死都不怕,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客观存在,很现实的困难摆在面前,找谁也解决不了,要使办公室能正常的开展工作,还得自己想办法。想来想去,我想到了随身带着装衣服用的那个小木箱,别看那个小木箱不起眼,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它可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把箱子里装的衣服拿出来放在枕头下面,在起草文件、写报告、开介绍信时,用它当桌子,在装文件、资料、公章时,用它当柜子,在存放五公司蔡命经理捐给指挥部办公室作为备用的50斤全国粮票和个别领导叫我代为保管的工资时,用它当保险箱,真是一箱三用,我打趣地叫它“三用”小木箱。

五六月份的攀枝花,天气炎热,帐篷内更热,平时,指挥长中午是不进帐篷休息的。一天中午,不知指挥长是想找我说什么,突然走进帐篷里来了,我满身是汗坐在床上背靠小木箱,很高兴地望着指挥长,他见我那高兴的样子便说:“怎么啦?我的任大秘书,你办公没桌没柜不再发愁了?”我边笑边随口念了一首顺口溜:“没有桌子没有柜,暂用木箱来代替。来人办事请坐床,勇克困难不后退。”指挥长哈哈大笑,连声说:“说得好!说得好!我们就是要有这种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这个伴随我多年的破旧小木箱(我已把它献给“西部铁军展示厅”),它的的确确在建设攀钢初期最困难的时候,解决了办公室无桌无柜办公之急,帮了我的大忙,也可以说为十九冶在建设攀钢初期起了一定的作用,做了一点贡献。

抢险救灾

1965年7月3日的那天晚上,是我最难忘记的一个晚上,当时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

白天我干活累了一天,感到很疲劳,吃完晚饭,擦了擦汗,泡杯浓茶,坐在帐篷前乘凉,眼见宝顶山头上空乌云一片在往东移,不一会整个天空乌云密布,接着刮起狂风,越刮越大,黑沉沉的天空,像砸穿了窟窿,下起倾盆大雨,我同指挥长住的帐篷被风吹倒了,好不容易盖起来的,而且已作临时招待所用的“干打垒”芦席棚的屋顶也被风掀垮了,屋里住的六个客人躲在墙角,全身湿透,非常难堪。旧瓦房上的瓦片,被风吹得满天飞,自备的小发电机房被风吹到200米以外的地方去了,唯一用来发电照明的小发电机也在水里泡坏了,四处一片漆黑。

大家面对险情,没有惊慌失措。有的打着电筒跑到食堂帮抢被狂风吹得乱七八糟的生活物资,有的在寻找泡在水中的衣物,有的躲在比较安全的角落里,也有的因抢救公物而负了伤。当时也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王府井倒塌了!”(职工把弄弄坪的小杂货店叫王府井),大家听说“王府井”倒塌了,不顾自己的东西泡在水里,也不顾自己的东西会不会丢失,更不顾自己的伤口痛,都往商店方向跑去,要知道,“王府井”是当时大家心中最贵重的地方。赶到现场,个个争先恐后,有抢抬货架的,有搭盖油布的,有把商品往比较安全的地方转移的,也有打捞浸在水中的香烟和糖果的……商店的同志非常感谢,称我们这些冶金健儿学习解放军学得好,真是活雷锋。

商店抢险完毕后,大家回到了自己的驻地,脱下湿透的衣服,分别挤在几间未被狂风吹坏进水的房间里,彻夜未眠,一直到天亮。早上,各自晾好被水泡湿的衣服,整理被风吹乱的东西,没有听到一句怨言,更没有一个人发牢骚、说怪话,吃完早饭,大家忙着休整房屋、搭帐篷、排积水、搞“干打垒”,我们战胜了这场被农民兄弟称之为“百年不遇的暴风雨”,又开始了新一天的战斗。

开荒种菜

公路不通,外地青菜根本运不进来,吃菜成了一个大问题,就是吃的大米、油、盐、酱、醋也要从较远的仁和等地买回来后,还得到江边背上来,职工常常用酱油拌饭吃,领导很着急。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肚子不饱心发慌。”雨季快到了,领导提出:“机关干部带头种菜,让职工吃饱饭。”机关干部人员不多,但大家都很积极,不分白天黑夜,不怕烈日酷暑,就在弄弄坪上二号信箱机关西北面的山坡上,开荒种菜,浇水施肥,到1965年底,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我们就收获了数量可观的萝卜、白菜、包菜等青菜,其中有颗青菜长得很大,足有四、五斤重。1966年初,机关由弄弄坪搬迁到瓜子坪后,在党委常委、政治部主任刘锡成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开了更多的梯田,种出了更多、更好的蔬菜,基本上解决了吃菜难的问题。

在攀钢建设初期那样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出现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困难,但都被誉为不穿军装的解放军的十九冶人克服了、战胜了。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我么也收获了无限的快乐!五十年来,十九冶人建设了一项又一项工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无数的事实证明,十九冶人是不怕困难的,十九冶是为国家三线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我作为十九冶的一名老职工,从内心里感到光荣和自豪。

我衷心希望今天的十九冶人能一如既往地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十九冶人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不断创新、努力拼搏,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去开创“西部铁军”更加美好的未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