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为智慧高速建设注入“智能”新动力

来源:□ 周泽林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5日 A+ A A-

  如今,“智能”概念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工地智能监控”、“智能预警”、“混凝土智能养生”、“二维码交底”也逐渐在施工工地普及推广。按照中冶集团 “向科技创新要效益”的总体要求,中国十九冶在打造智慧工地、绿色建造的部署中,大力普及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等一项项信息化技术应用,在高速公路施工中,以新技术的运用确保工程安全,提升施工效率和工程品质。

  为安全帽植入“智能”纽扣

  在中国十九冶贵州三施高速项目都府隧道、茄洞坡隧道施工现场,每天进出隧道的搅拌车、运输车数十辆,各类施工工序涉及的开挖班、支护班、衬砌班等各种班组人员上百人,给工地现场人员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传统的人员进出隧道管理方式,依靠门卫处的纸质台账登记,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因为出现安全管理漏洞。现在,项目部通过在安全帽内植入一枚位置定位纽扣,实现了实时监控工人所在位置。洞口值班室安装的视频监控系统也能监控作业面状态,管理者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就能看到隧道里的工人施工情况。

  同时,在洞口安装的电子显示大屏,不仅能实时地显示洞内作业班组人员、进出时间等信息,还24小时滚动插播安全质量教育动画,让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入脑入心,有效地提升了人员安全管理效能。

  BIM与二维码交底相结合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试点BIM技术应用,利用BIM进行施工驻地布置、预制梁场建设的三维模拟,合理规划场地分区与布置,优化各类设施安装;对预制T梁、盖梁等桥梁重要构件的钢筋、砼等主材用量生成工程量清单,便于工程量统计与结算。BIM技术的应用,不仅能通过BIM模型关联现场质量检查记录,明显减少质量缺陷率,还能通过虚拟场地规划节省了大量的运输周转和材料二次倒运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

  项目部还将各专业技术交底内容置于“二维码”中,通过集成式、可移动的体验一改过去书面交底或现场口头讲授的方式,改变了过去交底内容陈旧繁琐、形式枯燥乏味,工人不想看、看不懂、记不住的情况。同时,充分发挥其方式更新颖、传播更快捷、制作更方便、成本更节约的优势,秉承信息全过程可追溯的管理理念,对施工中的重要桥梁构件成品,均以唯一的“二维码电子身份证”进行全面覆盖,做到一物一证。分项工程构件的相关技术方案、安全交底和检查记录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查询,实现构件信息的永久保存和可追溯性。

  智能化设备让工棚变工厂

  高速桥梁施工中钢筋成品加工量巨大,在过去传统施工中,钢筋笼采用手工轧制或手工焊接的方式,除了效率较低外,最主要的缺点是制作的钢筋笼质量难以控制。

  三施高速公路项目部建立的三个钢筋加工场,均采用了各类智能化数控加工设备,如数控锯切线、数控钢筋弯箍机、钢筋弯曲中心、数控钢筋笼滚焊机等等。并在钢筋加工场实现了材料堆放区、半成品堆放区、钢筋成品分类堆放,钢筋锯切套丝区、钢筋弯曲区、钢筋笼加工区规划安置。

  自从推行了工厂自动化后,现在钢筋加工实现了自动锯切、套丝、打磨、弯曲成型,最终在数控钢筋笼滚焊机完成最后的捆扎,由滚焊机上的机械手自动完成整个钢筋笼的焊接,焊接接口做到无损伤,钢筋表面无锈蚀、焊接效果紧密有序。钢筋加工场利用全自动数控钢筋套丝机可进行粗钢筋自动化打磨和套丝,钢筋两端做到了切头平滑整齐,套丝加工精度误差确保在1毫米以内,使两根钢筋能够通过套筒连接达到严丝合缝的效果,实现钢筋笼工厂化和数字化预制加工制作,避免了材料浪费,提高了加工精度。

  随着企业在云南、贵州等各地的高速项目越来越多,中国十九冶将紧密结合自身交通土建业务和专业特点,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大数据平台,不断推进各类信息化新技术的应用,为路桥工程注入“智能”新动力,助力打造智慧工地、绿色高速,为建设高技术高质量“美好中冶”努力奋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