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先生的《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主要内容是对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在2008——2018年这十年间的历史回顾。书的结构很清晰,按照时间线划分,每一年都有一个大主题,回顾了对应年份的中国经济大事件和企业的大变化,并单独介绍一位当年的企业人物。
2008——2018这激荡的十年,恰好是我们80后最好的年纪,我们离开学校迈入社会、我们从青涩菜鸟到职场老兵,我们从观众的角色转化为事件亲历者。
因为亲历,翻开这本书时,能唤起每个人对这段时期的感知,我也不例外。阅读本书的时候经常会闪现过往的记忆碎片,会突然想起我当时对这些事情幼稚的零碎想法,本书让我重新组织了这些记忆碎片,也触发了新一轮的思考。
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当时我在天津读大二,制图课画板拼接作桌板,四张椅子靠背做四个支点,床单往上一铺,一场宿舍麻将正在上演,地震震波的到来让我们都误认为谁在抖脚,直到收到了地震局的短信感到事态严重,我的老家四川发生了大地震。记得当时我作为四川受灾的代表,在班里发言,号召同学们为四川捐款,我带头捐了50元。当时整个学校到处都是拉着红色横幅的号召者和桌上大大小小的捐款箱。现在回头看,我们的学校只是一个全中国地震救援的缩影,从中央政府有组织有强大执行力的行动,到民间组织关键性的震后安置安抚工作,再到数以万计的民众自发驱车前往救援,“5·12”,让中国和整个世界都看见了中华民族的巨大成长。
2010年,腾讯QQ和奇虎360公司“3Q”大战。当时我在宿舍和室友一起Dota开黑,刚玩一盘,QQ上突然有弹窗信息,要求用户在360与QQ之间二选一,我当时直接无视继续游戏,随后360也开始弹窗提醒让我选择,只得妥协,最终我卸载了360,因为我当时还离不开QQ。现在回顾整个事件,两家公司当时的激烈冲突都没有深思熟虑,都不成熟。冲突不可怕,可怕的是冲突后有没有反思并且成长。审视反思过后的腾讯,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而在安全领域,360也扛起了行业大旗。
2011年微信诞生,对于我是陌生的,我还是习惯继续用金立手机打开QQ,下半年因手机摔坏,在网上准备购买手机,当然,iphone4不在我考虑范围内,因为太贵了。无意间点进了一个“为发烧而生”的网页,才知道有款叫小米的智能手机,性价比超高,当时就动心了。注册—预约—排队—缺货,换了几个网吧,喊了同学帮忙抢,直到第4次尝试,我人生的第一台智能手机小米1S终于到手了,当时在班里,好多同学一见我就要看我手机,还向我取经如何这么厉害能抢到小米。2018年小米港股上市,我的手机也更新到小米8。回看这段历史,我不会骂雷军搞饥饿营销浪费我时间,反而会感谢小米,让我认识了什么是性价比。
2013年,我工作1年,还不习惯支付宝付款,也没有多少商家支持这种模式。我用的最多的支付宝功能,是手机充值。某天充值时,我发现了余额宝。那之后,我把余额宝同工资卡绑定在一起,并自动转入,每一天都有几元钱的进账,别提多高兴了。到后面,支付宝还房贷不用每个月跑交行了,转账给别人也不用跑银行了,省时省钱,太方便了,从此有了马云这个偶像。现在回头看,当时自己对余额宝里面的七日年化率、万分收益等缺乏概念,但是它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许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原来还有比银行利率更高的东西,原来这就是高大上的互联网金融,原来把钱放到余额宝里是一种理财。
2014年打车软件大热,15块钱打车到双流机场让我这个工作新人喜出望外,要知道平时出租车随便70元起。后面很多事情我都不细讲了,概括一下就是,2015年O2O模式大热,2016年直播软件大热,2017年共享经济大热。
如果让我写一本回忆青春的书,我一定会以2011年为界,写那一年之前发生的事。
那时,我以学英语为由骗到MP3,却用它听音乐,由于内存有限,我每次都去网吧把要听的歌下载到里面,只能有区区几十首;
那时,我和朋友聊天用的是键盘手机发短信,九宫格的输入法常常打得我拇指抽筋;
那时,黑板上的笔记,我只能手抄;
那时,旅游想要留个合影,一堆拿着相机的人潮向你扑来……
但是,自从有了智能手机,这一切,都成了回忆。可以这么说,这些都是2011年或者在iphone4之前的80后集体回忆。这十年里,如果说只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再没有一个事件,或一个产品,能比它更深刻地影响到我们这个时代。
写至此,我终于明白:
所谓的代沟,是制度变迁、技术发展带来的隔阂。
十年以后的那一代,根本就不知道,80后大叔为什么迟迟不愿意删掉那首并不好听的老歌——那是当年我下载在MP3播放器里的第一首歌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