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的履历,串联起了十九冶发展历程中不少足迹。1986年12月参加工作,从贵州六盘水项目的崇山峻岭,到越南台塑项目的异国他乡,再到郫都实久花园项目、辽宁朝阳鞍凌钢项目、新益州安置房项目、沈抚新区安置房项目、广安岳池PPP项目等10余个项目,有他奋斗的印记。如今,在宣汉县明月新城建设项目,他依然是那个冲锋在前的“老兵”。
项目刚启动,征地拆迁就成了大难题。村民王大爷举着手机冲进项目部,声音激动得发颤:“我这明明是果园地,凭啥按耕地赔?钱也拖着!你们央企是不是要搞强拆?”眼看围观村民越聚越多,谣言一触即发,其他工作也陷入停滞。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罗洪一步跨出人群,没有丝毫慌乱:“老乡,您先莫急!征拆是政府主导,赔偿有标准,流程也有规定。赔偿没到位,我们企业绝不会动一寸土的!我会帮着你们和村委会、指挥部、拆迁办协调。”他随即转身,迅速协调村委会、指挥部、拆迁办的相关人员到场。他熟练地翻开他那本卷边的笔记本,拿出盖着红章的政府文件,用红笔在笔记本上圈出关键条款,耐心地指着文件解释:“大爷,您先看看这文件上的公章,补偿标准,白纸黑字,一分钱都不会少您的。有争议的地块,我们这就去测原地貌,用数据说话!我每天都在工地,您随时来找我,随时给您答复!”
为彻底打消村民们的疑虑,罗洪顶着40度高温,带着测量员一头扎进了争议地块。烈日炙烤,汗水像小溪一样不断从他黝黑的脸颊、脖劲淌下,浸湿了工装的后背。他顾不上擦拭,全神贯注地指挥着测量员打点、拉尺、记录。“老张,看准了,这棵树就是你家地的东界点,仪器打在这里,坐标记准了!”他指着仪器屏幕,声音沙哑却异常清晰,确保围观的每一双眼睛、每一只耳朵都能接收到关键信息。
第二天傍晚,村口的晒谷场成了露天发布台。白幕布一拉,投影仪的光束亮起,吸引了端着饭碗、摇着蒲扇的村民好奇地围拢。罗洪站在光影前,像乡村老师一样清晰讲解。“大家看,王大爷果园地的精确测绘面积是1.79亩。”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边界线和那个醒目的数字。原本站在人群后面、一脸抵触的李婶,不由自主地踮起脚,眯着眼盯着数字看了又看,嘴里小声嘀咕:“这老罗做事还真是一板一眼,太较真了!”周围几个原本观望的村民,也跟着点了点头。
罗洪一户户地展示着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测量数据,用最直白的话解释边界和面积计算方法。没有官腔,没有套话,只有实打实的数据和看得见的“明白账”。那份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儿,让许多村民心里的疑虑开始消散,悄然融化了隔阂的坚冰。老罗用他一颗“红心”和无限的诚意与耐心,硬是一点点化解了矛盾,让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土方间的算筹
随着项目进入施工高峰期,近100万方的土石方缺口成了大麻烦。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大家的眉头都拧成了疙瘩,各种方案似乎都绕不开高昂的采购成本。正当大家发愁时,罗洪翻着他那本卷边的笔记本,盯着土石方调配表,突然猛地一拍桌子,声音洪亮:“我们愁外借土石方花钱,周边的工地一定也有为弃方发愁的!这是芝麻掉在针眼里,正好合适噻!”说干就干,次日清晨,他直奔最近的在建小区——江与城工地。裤腿高高卷起沾满泥浆,脸上却带着发现宝贝似的兴奋,对负责人说:“李总,你们弃土要花钱,我们买土也费钱,不如咱们两家“搭伙’干?”对方起初有些犹豫,觉得操作麻烦。罗洪毫不气馁,一次谈不拢,就去两次、三次……凭着那股子“磨”劲儿,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首战告捷,他又跑自来水隧道、宣南快速路工地……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谈合作,硬是把这百万方的缺口奇迹般地“拼”齐了。
罗洪管成本是出了名的“抠”。这份“抠”,源于他对企业利益如同守护自家“钱袋子”般的责任感。他自己做了张蓝色“土方调度表”,用不同颜色标清楚每车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损耗多少,一目了然。他戴着安全帽,走遍每个子项,了解现场情况,敦促现场进度,对现场情况“门儿清”。在翠湖路子项,他对分包负责人交代得清清楚楚:“自来水隧道这周有2万方碎石要弃,我去看了的,材料各方面性能都好,你三天内把K1+600-K1+800段表土清完,腾出工作面,机械人员准备好,这一段路基的土石方就靠这2万方碎石了。”他边说边在蓝色调度表上指点着,思路清晰如流水。半年后算账,土方成本硬是比预算省了20%!那本卷了边的笔记本,被同事们半是调侃半是敬佩地称为“工程人的致富经”。正是这份把工地当自家事儿般的精打细算,在沙石泥土间,“抠”出了真金白银的效益。
砖缝里的刻度
“滨河公园的透水砖线性怎么铺的这么差,歪歪扭扭的!平整度也不好,高高低低的!老百姓以后散步的地方,你就交这样的活儿?用没用心管?”徒弟小顾的脸“唰”地一下变得煞白,额头渗出了细汗,低着头不敢直视师傅犀利的目光。罗洪没再多训斥,而是立刻掏出红笔,记录下隐患情况。随即,蹲下身,宽厚的肩膀几乎挡住了小顾的视线。他指着弧形铺装的起点,语气低沉:“来,这块砖,就是定位,做好标记。”又走到终点:“这里,终点标记。”他手把手示范着,语气却奇迹般地低沉温和下来:“当年我师傅也是这么教我的。干工程,没有‘差不多’!现场管理要负责,让公司放心。你得多动脑,多实践,有想法大胆跟班组提出来!”他拍了拍小顾略显单薄的肩膀,那力量既是督促也是信任,“现在,立刻带人整改,后面每一步,你给我盯死喽!”
小顾哪敢怠慢,立刻组织班组返工。夜幕降临,工地的照明灯亮起,他独自一人打着手电筒,弯着腰,一块砖一块砖地仔细检查、调整,确保弧线流畅、平整度达标,年轻的脸庞在冷白光束下,写满了专注与疲惫,也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不知过了多久,另一道熟悉的手电光柱由远及近,脚步声沉稳地踏在刚修正好的砖面上。罗洪来了。他没有多言,走到徒弟身边,轻轻拍了拍徒弟的肩膀,没说话,却递过来两个用纸袋包着、还冒着热气的肉夹馍。“快,趁热吃。”声音比白天柔和了不知多少倍,还带着长辈的关切。
罗洪也打开手电,俯下身,光束仔细扫过每一块砖缝和接缝处。“嗯”他点点头,语气里带着赞许,“这就对了嘛,弧线顺溜了,平整度也没得问题。”他掏出笔记本,翻到记录问题的那一页,在原先的红字旁,用黑笔郑重地写下“整改合格”。借着灯光,他仔细端详着徒弟年轻却布满倦容的脸,话锋一转,带着点过来人的调侃:“傻小子,活儿要干好,个人问题也不能落下。找对象的事也得抓点紧,胆子放大点!想当年我追你师娘的时候……”工作上吼得地动山摇,那是恨铁不成钢的焦灼;生活里的点滴关照,却是实打实熨帖人心的温暖。罗洪带徒弟,就像严父教子,该狠时狠,该疼时疼。
探照灯下,罗洪和小顾并肩站在新铺的步道上。他做好记录后收起那本卷边的笔记本,望向灯火如昼的工地,声音沉稳:“小顾啊,记住,干工程,手艺要精,但心更要诚!要对得起公司,更要对得起将来住在这里的老百姓。”那本翻卷了边、写满红蓝黑三色笔记的册子,早已超越了“致富经”的简单定义。红色,是责任的热忱;蓝色,是精算的智慧;黑色,是传承的严厉。这本凝聚着罗洪近四十载工程生涯的“真经”,是他独一无二的工地调色盘。此刻,这本沉甸甸的“调色盘”,正通过他的手,连同着那份对事业的忠诚、对成本的敬畏、对质量的执着,一页页,传递给身边年轻一代的工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