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主干道旁,依梅村老牌楼而入,里面别有洞天,一方水塘周边,几栋青瓦白墙、飞檐勾角的赣派建筑鳞次栉比,蔚为壮观的明清古建筑群映入眼帘……在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青云谱镇,与八大山人梅湖景区隔路相望的石马村朱姑桥梅村是一座具有明清古建筑风貌、保留较为完整的江南古村。
朱姑桥梅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建筑景观别具一格。基于此,2023年4月,朱姑桥梅村文化旅游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总占地面积约600亩,建设内容包括南莲路到井冈山大道旅游公路及传统民居风貌提升改造、梅村村落周边传统民居风貌及官马大道提升改造、建筑功能及风貌提升改造、农耕体验园、村史馆、道路景观改造(含前广场)、梅氏禽蛋厂改造、水电管网改造等。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核心文化区、赣派民居区、古村商业区、都市田园区”四区格局,不仅可以参观梅汝璈故居,弘扬梅汝璈先生不畏强权,忠心报国的法制文化精神,又可以体验明清古建筑的魅力,还能垂钓、骑行、采摘、露营等,成为可游可学可探可赏可玩的南昌新兴都市文化旅游景点。
“古村落”有了“新期盼”
朱姑桥梅村紧临南莲路,是西汉南昌县尉梅福的诞生地,也是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中国首席大法官梅汝璈的故里。梅村地处古驿道必经之路,现存一座古朴的坐南朝北的跨街石门,上书“石门居”三个大字清晰可辨,这便是有名的石门居古驿道牌坊。石门居是古代南昌通往南方的交通要道,自古豫章七门之进贤门往南,经十字街、石马驿,再经石门居往南至抚州,马蹄声声、络绎不绝,千百年来是南昌的商贾通途。
项目团队在方案设计阶段,充分结合明清建筑和梅汝璈故居历史文化功能,将文旅产业和爱国精神、法治精神相融共促。为此,规划建设有梅汝璈故居博物馆及数字展厅、法治历史博物馆、村史馆(梅氏族史馆)、孺子书房等功能用房。将通过多媒体和数字化技术升级原有设备,打造老牌风格电影院,成为电影《东京审判》永久播放地,并通过电影道具、新闻史料、影像资料、电影海报、人物雕塑等展示,打造红色电影文化与国家历史双研学空间和南昌市法治文化第一村。
设计方案是有了,施工却遇到了难题。项目经理马会军直言道:“施工阻力很大,与村民的协调太难了。”项目需要改造道路上万平米,修缮外立面房屋近320栋。“以前条件有限,村民建房通常都是‘赤膊房’红砖房’。现在时间久了,不仅不美观,还会出现各种安全隐患问题,村民都要我们一并解决。”
构建“小而美”的空间,必须群策群力、精准施工。项目团队针对现场复杂空间进行精确放样,并在施工过程中定期进行复测、校核和调整。进场施工后,由于涉及房屋较多、施工面大,村内道路和庭院宽窄不一、空间狭窄,容易影响村民生产生活。项目团队深入研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结合当地道路、房屋等实际情况,向业主单位提出合理建议。同时,为做好沟通工作,项目团队积极走访入户,为村民宣讲相关政策,并协助当地村镇开展资料收集,做好门前清理,“借地施工”,规划好人员、器材、物资的进出路线,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影响。
“红砖墙”化上“赣派妆”
走进朱姑桥梅村文化旅游项目施工现场,原先官马大道两侧危旧密集的砖混民居建筑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新式仿古墙砖、赣派特色的窗套、马头墙等展现在大家面前。“官马大道从入口至石门居全长350米,最宽处有8米,最窄处仅4米,青云谱区对官马大道进行重点打造,打破现在道路宽窄不一的面貌,路面重新铺设,并通过增设场景浮雕等方式,再现古时驿道的繁盛之景。”项目经理马会军介绍到。
项目中的古建筑以青砖黛瓦和马头墙为主要特征,屋顶覆盖着古色古香的青瓦,在建筑细部如屋脊、挑檐、门簪、柱础等处设有风格多样的雕花设计,巧妙融合徽派的文化精髓。在当地政府的号召和统筹下,项目团队还积极开展实地调研、跟进对接,结合区、镇和村民意见,尊崇当地自然特色,更汲取传统赣派建筑的精髓传承,主墙面色彩以灰色系为主,局部墙面辅以白色,结合深灰色屋檐,营造出中式建筑的水墨意境,施工过程中采用“可保留-需修复-应替换”三级评估体系,运用“不落架”支撑修缮方式,保留符合安全支撑条件的原始木构,精准替换受损部件,实现对原始结构的干扰最小化,确保修缮后的建筑,在外观和质感上保留原始的设计风貌,真正做到“修旧如旧”“应留尽留”。
南昌的梅雨季节降水强度大、汛期长、积水深,对房屋防水性能提出了高要求。“比较旧的房屋存在渗水、漏水等安全隐患,要是遇到长时间的梅雨季节,危害和损失都会很大。”当地村干部说道。项目通过喷涂灰色系大颗粒质感砂浆、固化墙脚防水防渗性能等方式,实现保护墙面、维持房屋干燥的效果,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墙体美观度和层次感。
移步来到项目核心文化区,坐落在水塘西北角的羡梅亭成为点睛之笔。西汉南昌县尉梅福高风亮节,博学力行,历经千载一向为世人称道。古代巍然耸立在百花洲上的五贤祠,第一位尊崇的贤人就是梅福。东汉高士徐孺子,十分仰慕梅福的高洁雅行,特地在梅福宅东150步凿止山池,建羡梅亭,以此纪念。此外,还有景点清水朱栏——村中心水塘,池边石栏杆统一采用仿古做旧色调,池塘内培育着荷花,不仅是自然之美的化身,更被赋予了“廉洁”的深层意蕴。
“老建筑”焕发“新活力”
朱姑桥梅村文化旅游项目采用拆整结合方式,拆除部分建筑,改造拓宽原有道路,路面敷设石板,对原有居民楼统一改造,与原有明清古建筑融为一体,在增加道路宽度的基础上,提升了绿化景观的可观赏性。而景区牌楼则是该工程的核心建筑之一。仿古牌楼设计为明清江西传统官式,三间双排四柱结构,总高12.86米,平板枋以下为石材结构,平板枋以上为木结构。
在牌楼的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参考 BIM 设计模型,提前发现并解决设计中的结构潜在问题,优化了平板枋以上的建筑布局,精准测量传统建筑雕花梁枋、斗拱、檩条、椽子、望板等复杂结构尺寸,并采用印尼进口优质菠萝格木制作而成,大大优化施工工序,有效缩短工期,降低人力与时间成本。同时项目团队发挥技术优势,平板枋以下创新采用花岗岩安装工艺,包含弥座、抱鼓、立柱、梁、枋、雀替等,凭借丰富经验,在施工现场直接整体吊装安装,既保留古建筑韵味,又确保构件精度。
紧邻景区牌楼,一旁就是已经投入使用的孺子书房朱姑桥梅村分馆,馆内建筑面积280平方米,分为图书借阅区、图书阅览区、少儿阅读区、数字阅读区、自习室等,纸质藏书2000册,电子图书1万余册,是一处结合梅汝璈生平事迹,以法治文化为主题的阅读空间。“有时候下班了,我也会来看书,仅仅一墙之隔,仿佛外面的喧嚣吵闹都和自己无关了。阅读累了,还能抬头望一望窗外的车水马龙,很享受这种感觉。”项目青年员工王巧玲说到。
来到古村深处,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正在上演精彩对话。项目最大的亮点是保留了明清的建筑群,这里古建筑资源丰富、古风遗韵、特点鲜明,历史文化积淀远涉汉唐,极具古文化遗迹的观赏价值。沿着池塘边上的小道往前,一栋栋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次第排开,有七八幢,让人不敢相信离南昌如此之近的一隅,竟然还有这样年代久远的老屋。走近细细观瞻,发现其中五幢四进或五进的深宅大屋,外表框架保存完好,屋内石雕和木雕,图案精美,别具一格。
古村“小切口”,推动文旅“大提升”,经过项目团队精心改造,一副和睦的乡村美景全面展开。如今,朱姑桥梅村已逐渐形成“核心文化区、赣派民居区、古村商业区”格局,实现了从“小众打卡地”到“热门旅游村”的跨越。接下来,项目团队还将继续秉持匠心,深耕细作,进一步激活 “景区+乡村” 的共生价值,全力助推南昌市乡村振兴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