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青春在雪域高原绽放

来源:□向永川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2日 A+ A A-

  2013年8月1日,林朝龙在朋友圈中发布了西藏自治区欢迎援藏干部大会现场的照片。两天之后,林朝龙作为第七批中央企业援藏干部抵达拉萨的工作岗位,挂职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担任岗培中心教师,开始了6年的援藏工作和生活。

  林朝龙是中国十九冶作为央企派出的一位援藏干部,在中国十九冶,他担任过项目部费控部长、费控副经理、公司费控部副总经济师等。2016年,在第七批中央企业干部即将结束援藏前夕,林朝龙毅然决定,继续留在西藏,留在已经熟悉了的岗位,作为第八批中央企业援藏干部留下援藏。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下,是什么原因让这位从事工程项目经营管理工作的人“抛妻弃子”,到雪域高原从事陌生的教育培训工作,而且一干就是6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的需要,组织的号召,就是戮力前行的方向。小家固然温馨,大家更为重要。”这段文字来自林朝龙的朋友圈,没有思虑太多,没有斤斤计较,援藏之举的背后,就是一名央企员工的勇气与奉献,就是一颗执着的心,一份家国的情。

  “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

  远离故土,离开曾经无比熟悉的地方,这让刚刚踏上行程的林朝龙有些忐忑。但一下飞机,站在西藏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林朝龙就被这里的蓝天白云、高山流水和热情洋溢的西藏人民深深地打动了。

  半年时间转瞬即逝,与公司领导、亲友依依惜别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西藏自治区领导为他们召开欢迎大会的场面仿如昨天,回想起这半年的工作与生活,林朝龙切实感受到了援藏工作的艰巨与辛苦,而“援藏三年为什么,援藏三年做什么,援藏三年留什么”的思路也越来越明晰。

  根据组织的安排,林朝龙来到西藏自治区住建厅下属的设计院岗位培训中心负责建筑行业的培训管理及培训工作。由于长期生活在湿润的四川盆地,来到西藏后,首先经受的考验就是高原反应。稀薄的氧气、干燥的空气带来很大挑战。早上起来流鼻血,慢性咽炎加重,感冒长时间难愈,因缺氧导致心慌、气短,更为糟糕的是,晚上翻来覆去总是无法入眠……面对种种身体不适,林朝龙没有向组织诉苦,没有因此耽误工作。头晕时就吃两片高原宁,口干时就抹点唇膏,空气干燥就往地上洒点水,鼻子流血了就用凉水洗洗。在与第六批援藏干部进行工作交接以后,林朝龙迅速进入到工作角色,不等不靠主动融入建筑行业的培训管理工作中。

  几年来,林朝龙教授过建设领域专业人员初任和继续教育三十余期的培训课程,足迹遍布了西藏的每一个地市,参培总学员4000余人,总课时数达2000余个,每期的通过率达到60%以上。

  “你是一粒种子,身后泛着金色的麦浪”

  在山南市、在昌都市、在阿里地区,林朝龙奔波在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苦不堪言,多次住进医院,但他并没有停止送教下基层的步伐。6年来,林朝龙为西藏地区建设领域专业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

  2015年9月,在西藏山南地区,一年一度的“割草节”吸引了不少牧民聚集在这里。一个穿着厚厚羽绒服的汉族男子穿梭在藏族群众中,借着大伙儿聚集的机会,送教到山南地区,他就是教培中心的林朝龙。

  山南地区,平均海拔3600米,位于雅鲁藏布江干流中下游地区,是西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然而这里却是我们国家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为了帮助贫困地区早日脱贫,住建厅岗培中心送教下乡,林朝龙到这里一呆就是15天,每天6个课时的教授,让林朝龙感觉有些吃不消。

  “林老师来了后,咱们参培学员的精神面貌真是焕然一新。林老师不光耐心细致,还能把自己在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传授给我们,让我们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山南地区的学员说。

  山南地处山区,条件苦,设备差,林朝龙到达教授点之后,认真耐心地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为了进一步提升学员们的实际工作经验,让学员们真正学到解决问题的知识,他决定带领学员们分组演练。为了这个目标,他备足了功课,与学员们起早贪黑模拟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案等等,枯燥的模拟常常持续到天全黑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学员们终于掌握了技巧。看着学员们喜悦的神情,林朝龙的脸上充满骄傲。

  “我不知道天堂是什么样,但我现在过着天堂般的生活”

  “孩子到西藏看望过你吗?”

  “来过。”林朝龙说,每年妻子都会带着孩子来拉萨探亲。

  林朝龙的妻子在中国十九冶专业分公司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平时工作非常忙碌。刚来西藏那会儿,林朝龙的孩子面临小升初,再加上听说高海拔工作对健康不好,妻子对林朝龙的援藏工作有些顾虑,不是很支持。

  但是第一次去拉萨探亲时,妻子看到林朝龙工作干得得心应手,再加上上级领导对林朝龙工作的肯定、同事的认可,妻子也就认可了林朝龙的援藏“事业”。

  家人刚来到拉萨,每天最痛苦的不仅是鼻子干燥得每呼吸一次就痛一次,还有无处不在的静电,每拉一次门把手就被电一次,收纳折叠衣服时也要被电,最不可思议的是:开关电视机时居然能看到手与电源开关之间蓝色的电弧。

  平时想念孩子时,林朝龙就用微信视频连线妻子,说着自己在西藏的趣事,看着镜头另一边的家人。他说自己在辅导藏族学生时,因为他们只会用汉字写自己的名字,林朝龙就一字一句教授他们,就像给自己的儿子小时候讲题一样自然亲切。林朝龙说:“一提到孩子都能推己及人。工作之余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比生存形态更有意义的生活姿态,和他们一起分享哪怕只是瞬间的喜悦,也是由衷而充满喜悦的人生时刻。”

  儿子时常在微信中问爸爸是否“吃饱吃好”?你见过高压锅煮面条吗?而在拉萨,这是必须的!来西藏工作之后,林朝龙发现单位没有食堂,这意味着他一日三餐,一年365天的吃饭没有着落,这可能比一时的缺氧更让他这个在家没下过厨的人难以克服。如今,单身生活的“摧残”,也让林朝龙能做几个像样的家常菜了,比如回锅肉、番茄炒鸡蛋等。

  从踏上高原之时起,林朝龙视西藏为第二故乡,视藏族同胞为亲人,视群众需要为号令,全力以赴投入援藏工作。努力终有回报,林朝龙的工作得到了西藏自治区国资委、住建厅领导的充分肯定。结束了第七批中央企业援藏的工作,林朝龙并没有选择离开拉萨,而是应当地上级单位的期盼,继续留下来。2016年7月,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第八批援藏干部的名单里,依旧有林朝龙的名字。

  如今,林朝龙已经是培训管理科科长,对培训与考核工作进行组织和管理。虽然当的“官”比在原单位的小,林朝龙却毫无怨言,高寒地带、城市农村、工厂车间……都闪烁着林朝龙的身影,他考虑的是怎样有效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少跑路,减少工作量,减少在培训考核发证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考虑怎样响应国家和自治区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相关政策。

打印 关闭